当法官是我无悔的选择
——读《我的法官生涯百味》体会
翠峦区人民法院 卜晓利
近日,认真读了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洛社法庭副庭长王臻在江苏法院预备法官培训班上的讲稿《我的法官生涯百味》颇有感受。结合自身的法官生涯,谈点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 坚定了我当法官的选择
我是1990年初被选调翠峦区人民法院工作的,当时我
是在翠峦林业局贮木场任政工干事工作,由于写了几篇通讯报导被省、市报刊采用,有了点小名气,那时会写材料的不多,记得那时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区工会、区检察院也都去贮木场了解我并提出调我去他们那里工作,也就在此时区法院的院长李光耀亲自到贮木场,找到书记、场长要调我到法院工作,当时的贮木场书记找到我说:“晓利:好几个单位要你,我们都没有同意,也没告诉你,现在区法院院长也来要你来了,我们也怕耽误你,想上那,你自已决定吧”。这也是我一生当中重要的决定啊,我几个夜晚都没有入睡,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法院工作神圣有面子,当然也是受父母保守现实影响,最后决定到法院工作。在法院工作的20多年,并没看到法院职业的神圣,收入也不高,人际关系复杂,领导干部家庭和有钱子女家庭出身的干警较多,提职困难,有辛苦、有心酸、有抱怨;正如王臻法官在《我的法官生涯百味》中所说:每当看到在我的努力下当事人合法权宜得到保护,露出满意的笑容说声:谢谢!那一切的不快还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看到王臻法官给我们诠释的法官是否最辛苦,更坚定了我最初的选择;她诠释的享受寂寞、减少抱怨,是多么的智慧和英明;她也使我改变了对当今大学生最初的看法,过去总觉得大学生,就是“高学历,低能力”
的错误看法,通过《我的法官生涯百味》使我们高兴地看到当今的大学生,真是有能力、有水平、有智慧。
二、 当法官就是要弘扬正能量
《我的法官生涯百味》整篇都在弘扬正能量,她用掏心
窝子的话,倾诉她是如何看待辛苦,如何看待当事人,如何当好法官。
她告诉我们如何与当事人沟通。重视聆听的作用,控制好情绪,表现有棱角的态度,她的细节:一杯热茶,一句体贴温暖的话语,一条短信,即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原则,整篇文章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说的都是大实话,透过大实话,不难看出她弘扬的都是正能量。当法官代表国家的形象,我们要向她那样去工作,去对待当事人,有她那样的细节、情怀、“软硬”有别,“硬骨头、软心肠”。要弘扬正能量,我的体会就是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政治素质。就是要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任何一个法官都首先是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行使的司法权来自于人民的授予,来自宪法的授予。我们行使司法权从根本上讲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基本职责是裁判案件,惩罚犯罪,定纷止争。而我们履行这一职责的唯一标准就法律。
二是牢记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是国家审判权的直接行使者,是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的正义化身。我们通过行使国家审判职能,惩罚犯罪、制裁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人民法院的这些职能通过公正裁判每一个案件来体现,而案件处理是否公正,很大程度上是由法官的素质决定的。努力做到清廉如水、执法如山;把人民放在心上,我们就能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导下,激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勇气,积极投身于司法体制创新的伟大实践,使人民群众通过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司法活动,切身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真谛。
三是加强自身修养。我们是社会正义的化身,法官的职责在于平停狱讼、判断是非、分清曲直,以便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法官要想能够在其司法活动过程中,将法律的正义价值得以实施于社会,其自身必须加强修养,必须具备追求正义的良心和品德,把公正司法作为法官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首先法官要嫉恶如仇,不能因人情、因金钱、因关系而放弃自己肩负的责任,只有嫉恶如仇,才能真正体现法官是正义的化身。其次,法官在履行其司法职责时应当是文明的楷模。第三,作为一名好的法官,仅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精通法律,起码对本职工作内的法律融会贯通,提高自已庭审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当事人沟通能力。
三、 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
《我的法官生涯百味》里有这样一句话“年轻时吃过的,
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在生命的某个阶段、突然给你回报、虽然不一定是我们最初期待的那种方式”。这句话,使我也深有体会,当法官不能图回报,但只要你付出了总会有回报的。我是1977年毕业的高中生,当时毕业证书是高中毕业,其实就是小学文化,在学校的九年时间里,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从1979年当兵入伍才知道文化不够用,从那时才知道学习文化重要,就是到了法院我也不断加强学习,别人休息,我在学习,别人集会喝酒,我在学习,在出差办案中别人到名胜景点游玩、逛街,我在学习,由于自已的努力付出,不断得到了回报,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人民法官、院党组成员,成为院里的领导,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成为院里的文化骨干。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付出与收获,有付出就必然会有所回报。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这个道理吧。